李蕊:专注研究“榜样”的青年榜样

来源:信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黄斯达 王菁菁 时间:2020-07-01

  在高校,从一名普通老师到专业教授需要多少年?答案因人而异。对李蕊来说,她用了18年。她是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被评为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中原拔尖人才、信阳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同事评价她:“实至名归,名副其实,是青年学习的榜样。”

  李蕊是南阳人,在信阳学习工作了20多年,如今信阳就是她的家。2002年本科毕业后,她留校担任学院团总支书记。这一干就是6年。“作为一名老师,我特别向往讲台。”提及转到教学科研岗位的初衷,李蕊动情地说,“特别向往!团干工作跟教学不同,转岗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当我条件符合后,立即就向学校申请。虽然要放弃做团干工作6年来积累的经验,重新开始,但走上教学科研这条路,我不后悔。”近年来,李蕊获得了省级优秀教师、青年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

  努力和坚持促使她越走越远,工作之余李蕊拿下了硕士学位。2014年,李蕊离开信阳去北京攻读博士。博士生导师戴焰军对她的评价是:“在我带过的博士生中,李蕊属于‘不容易’的那一类。除了要在学习研究上同其他同学一样付出艰辛努力,她还要协调单位的工作和家庭琐事,着实不易。同时,她又属于特别勤奋好学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那一类学生,在她读博前后的近10年时间里,一直关注并深入研究榜样问题和价值观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主持并获批了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科研难吗?2014年,李蕊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主题是“以榜样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机制研究”,这距她转岗教学科研仅有6年时间。她说:“我很幸运。事实上,做科研难。首先你要绞尽脑汁选题,有了题目还要把文章写好,不然就是老生常谈。做的过程中要不厌其烦更要细致入微地查找核对文献,最后尤其要注重创新。理论只有研究透彻才能说服人,科研没有创新也不行。”

  上半年疫情期间,学生虽没到校,李蕊却没有闲下来。2月初,她录制了《爱国主义的榜样与公民担当》的全校公开课。2月24日全校举行线上开课仪式时,她作为教师代表,作了《敬畏生命 担当使命》的发言。“抗疫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医护人员舍生忘死,这是很好的榜样力量,也正好与我一直研究的方向相关。把研究和现实结合,更富有生命力。”李蕊说,研究对她来说,是兴趣,也是责任、使命。

  古人言,四十不惑。李蕊却相反,“在北京读博的经历给我很大触动。一开始觉得年轻,研究目的明确,后来越来越感觉到有局限。如果把知识比作一个圆,我现在知道的仅是圆内的,圆外未知的领域更广更多。”

  理论无止境,研究不停歇。哪怕科研再难,李蕊还是想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9年,李蕊再次申请立项了一项国家社科项目,接下来,她将继续全身心投入研究。

  “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正如李蕊在自己的书里提到的,“榜样犹如生动可感的标尺,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应该追求的。”同样的,她的经历,树立了孜孜不倦追求科研的榜样,值得学习。(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