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恒:“85后”驻村第一书记 扶贫路上践行初心使命

来源:信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黄斯达 刘方 时间:2020-11-18

  罗恒,男,1987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浉河区委办驻十三里桥乡汤庙村第一书记。

  2017年11月,信阳浉河区驻村第一书记轮换,罗恒被区委办派驻到十三里桥乡汤庙村担任第一书记。汤庙村是十三里桥乡最偏远的村,交通不便,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村内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是典型的贫困村。罗恒驻村后,迅速进入角色,聚焦脱贫攻坚,撸起袖子开始了扎根一线的扶贫工作。

  抓班子强队伍,建好村部主阵地

  罗恒之前在机关工作多年,忽然换了个环境深入乡村一线,激动之余,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在适应之后,他理清工作思路,开始抓班子、强队伍、建阵地。罗恒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谈心谈话,征求意见,消除顾虑,带动班子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条心。以换届为契机,挖掘两名年轻后备干部,积极培养,充实到村两委班子,解决现任班子年龄层偏大问题。建立党员台账和流动党员微信群,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协调项目资金30余万元建成便民服务大厅,配套完善办公设备,扩建完成600余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整修村部内外墙、党员活动室,制作党建、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党委村务公开等制度版面,村级文化活动阵地面貌焕然一新。

  沉下去勤走访,密切群众鱼水情

  驻村就要扎下根,五天四夜是基本要求,罗恒主动克服三关,扎在村里摸清“家底”。首先是住宿关。村部以前是座庙,当地群众有些忌讳,有人劝他住到附近小学一处空房里,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不给学校添麻烦,他还是选择住在村部办公室,改变了群众对机关干部的看法。其次是饮食关。“能自己动手就不麻烦别人,不给基层增加负担”是他的工作原则。生火不便就用电磁炉,用水不便就去附近提水,尽量不给村里添负担,不给群众添麻烦。最后是交通关。考虑到有些道路崎岖难行,罗恒借来一辆旧摩托车,边摸索路况边走访群众,特别是贫困户、老党员、老队长、老村干部、教师、村医、种植养殖和炒茶大户等群体,掌握第一手资料。走访贫困户郭承煌时,碰巧他在山上摘茶叶,罗恒便翻了两个山头找他,在茶山上唠嗑,不耽误他采茶。

  2018年1月2日,暴雪越下越大,积雪越来越深,支书劝他趁着主干道还能通行,赶紧回家。罗恒认真考虑后说道:“不能回!我是第一书记,这雪还不知道下到什么程度,紧要关头我要是走了,说不过去,也没法向组织和乡亲们交代!”“行!有困难我们一起克服”支书紧紧握住他的胳膊。一连11天,罗恒坚守岗位,和村干部一起走访群众,查看、统计受灾情况,带领乡亲们清扫积雪,为铲雪车开路,协调电工为断电群众接电,为缺衣少被的贫困户争取物资救助,确保了雪灾期间群众的安全。

  罗恒扎在村里,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群众对他有了信任,干群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多协调争项目,实事求是谋发展

  汤庙村位置偏僻,地理上不占优势。为争取扶贫政策,罗恒四处化缘,争取项目,为群众谋实惠。新建道路2.7公里,实施产业带贫49户5万余元,开展金融扶贫12户4.46万元,实施危房改造17户35万元,贫困户安全饮水全覆盖,为汤庙小学争取专项资金10万元及社会爱心捐款5000元,累积协调米面油棉衣被子等物资150余套,办理慢性病卡30余人,建立了爱心超市,教育补贴、低保、五保、残补、广播电视户户通均得到落实。

  立足汤庙,罗恒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引进项目、完善路网、修塘治水、发展旅游、打造产业、全面脱贫等等,未来任重道远,唯有不忘初心,用初心点亮信心、赢得民心,才能在第一书记助推精准脱贫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