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访电影《上甘岭》连长原型张计发

来源:信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黄斯达 刘方 时间:2020-10-19

张计发

  9月30日,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信阳院区笔者见到了正在住院的94岁老革命,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张计发。老人感触良多,“我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幸存者,而我的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远离亲人长眠在异国他乡,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他们虽死犹荣。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张计发给医护人员讲《一个苹果》的故事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这位老英雄,人未语,泪已流:“这么多年来,《上甘岭》我不知看过多少遍,却一直无法从头看到尾。看不下去的原因不光是比电影还要残酷的战斗,更主要的是那担不起、放不下的浓浓战友情。每当看到电影里‘全连吃苹果’的镜头,我都忍不住要掉泪。”

艰苦的战地生活

  1952年10月14日晚,张计发作为15军45师135团七连连长,带着160多人的队伍加入到上甘岭战役中。这一天,“联合国军”向志愿军第15军两个连防守的上甘岭两个阵地发起猛攻,投下30万发炮弹,火力最密集时达每秒落弹6发,我方阵地成了一片焦土,山头的岩石被削去整整两米高,到18日,上甘岭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

  10月30日,志愿军拉开了反击的序幕,张计发的七连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阵地,在决定性反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晚10时,七连的目标是夺回上甘岭597.9高地的表面阵地,历经血战,终于稳固了597.9高地主峰。

  上甘岭战役中,比战斗牺牲更残酷的就是没有水,人只能坚持3天。后勤运输人员大部分牺牲在封锁线上,第15军紧急采购了8万斤苹果,但最终只有一只苹果送到了张计发所在的主坑道。

  “其实这个苹果,是送弹药的同志在路上捡的。他自己舍不得吃,觉得我是连长最需要水,就给我吃。” 张计发决定先让步话机员吃这个苹果,步话机员用手掂了掂,传给通信员,通信员又传给司号员、卫生员……大家谁都不愿意吃,传来传去又传回到了张计发手里,张计发用激将法“这么多人,连个苹果都消灭不掉,怎么打敌人?”

  “于是我就在苹果上咬了一点点皮,然后传给战士们。”谁也舍不得多咬一点。八九十个人的阵地上,一个苹果就能转3圈。山头上,就一点点漏水的地方,但下面就一个小坑,半天都漏不满,飞机一炸更是什么都给埋了。于是,这个苹果在8个人手里,每人轮流咬一小口,传递了3遍才吃完。很久以来,张计发所写的《一个苹果》的故事被列入小学课本,伴随着中国几代学生的成长。

  “看电影《上甘岭》看不下去的原因不光是比电影还要残酷的战斗,更主要的是那担不起、放不下的浓浓战友情。”提起70年前的那段岁月,张计发至今仍历历在目,“那个时候苦啊,敌人切断我们的后援,没有粮食也没有水,我们只能吃生高粱米,实在没水,有的战士就喝小便。还有我的那些战友,所有人心中只想着为祖国打胜仗,孙占元拉起最后一颗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讲到激动处,张计发攥紧断了小拇指的左手。

  当问到他的左手小拇指为什么少了半截时,张计发哽咽着说:“这是我在上甘岭战役的勋章。”上甘岭战役中,一发炮弹把张计发的小拇指炸掉,当时小拇指连着皮,在紧急状态下,张计发直接把断了的小拇指拽掉,继续战斗。

“我不是英雄,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才是”

  1956年12月1日,根据上甘岭战役改编的影片《上甘岭》上映,张计发就是电影《上甘岭》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上甘岭》的上映,让张计发作为张连长的原型被 全国人民认识,“英雄”“英雄连长”的称谓让他很不安,“我不是英雄,我的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张计发说,他这一生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只要是谁说他为革命做了多大贡献,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这辈子就是在替他们而活,替他们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影片《上甘岭》上映后,张计发老人不知看过多少遍,但一直无法从头看到尾,经常是只看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原因是实战远比电影更加惨烈,那些牺牲的战友让他难以忘怀。

  2008年3月底,张计发老人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趴在孙占元的墓碑旁,放声痛哭。被誉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的孙占元是河南省林州市人。1949年,张计发和孙占元参加解放贵州战役时,张计发当排长,孙占元是班长。有一次,他们二人想合张影却没有钱。这次,他只能在孙占元墓碑前合影留念。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几十年来,在孙占元生前所在七连的营房前,始终飘扬着一面“上甘岭特等功臣孙占元生前所在连”的旗帜。

  那次,张计发老人还特意来到丹东市。当年,他和战友们就是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参战的。凝视着江对岸的新义州,他思绪万千。虽然上甘岭的硝烟早已散去,张计发老人今年也已94岁高龄,但他多少次在梦里重回战场,见到了战友们。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虽然在养病,但一听起歌,张计发顿时精神抖擞起来。战争的痕迹和岁月的消磨使老人身体大不如从前,老人的三女儿张爱民说,父亲因病消瘦了不少,但还好心态比较乐观。

  “和战友比,我做的那点贡献根本不算什么。”张计发说,他们有的没有留下姓名,有的尸体被炸碎了,被埋在异国他乡,连一张纸钱也没人给他们送。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亲自到朝鲜去祭奠牺牲的战友。

  2019年5月,张计发旧病复发,住进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信阳院区,信阳市军地领导很关心老英雄身体状况,到医院看望慰问张计发,叮嘱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帮助老人早日康复;祝福老人长寿安宁、生活幸福,并要求有关部门做好保障工作。医院高度重视,组织全院专家为他会诊,在病床旁悉心为他做检查。

  据常年陪伴老人的三女儿介绍,此前老英雄的老部下得知他旧病复发急切前来看望,建议他转上级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老英雄坚决不答应,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状况自己清楚,现在在990医院住着很开心,也很快乐!他说护士孩子们把自己当爷爷,给他读书、念报,讲笑话逗他乐,责任护士、主治医生一天看望他多次,嘘寒问暖,他舍不得走。

“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

  1966年,一身伤痛的张计发被安排到河南省军区信阳干休所离职休养,告别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进梦寐以求的和平年代,老人该安安静静地享一点福了吧?然而,他却不甘心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深切地感到,年轻的一代,对祖国的历史了解太少,对幸福的来之不易体会太浅。他决心用自己仍然旺盛的生命之火,把共和国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他常说:“我为党和人民做事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些年,我主要是在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我感到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把下一代教育好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有希望,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老一代人的奋斗就不会白费。”

  不管是盛夏,还是寒冬,只要有单位邀请,他就毫不犹豫地迈开双腿。有很多次,他是在水米不进的情况下,硬撑着病体,走上讲台。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刚从外地作报告回来,双脚还未跨进家门,便昏倒在地。他以顽强的毅力,把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热情、朝鲜战场上战友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遍一遍地讲给在幸福里长大的孩子们。

  他的生存,仿佛就是为了讲述做人的道理、对祖国的忠诚。40多年来,他先后到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深入学校、工厂、部队,向数百万人做报告,传播革命火种,讲述当年上甘岭战役的不朽精神。

  每次报告,他都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上甘岭战役空前悲壮,又无比辉煌,激励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奋斗精神。他还担任了十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老人很热爱这个职务,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那些惊天动地的往事,把夕阳的余热,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每次给孩子们讲述上甘岭战斗时,张计发老人总是说:“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只有从精神上站起来、强起来,才会永不言败、永葆生机。”就像影片主题歌《我的祖国》中唱的那样: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虎豹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信阳日报通讯员 孙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