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马背上的硬核词人

来源:信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黄斯达 余晨 时间:2020-10-16

  

  “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挑灯看剑,金戈铁马入梦,对于驰骋沙场的铁血男儿来说,九州一统、山河归一都是一展报国之志的最高目标,南宋时期的词人辛弃疾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朝廷偏安一隅,多数权臣主和,辛弃疾立身其间,一生努力,一生奋争,“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与此同时,他放眼天地宽,在一些词作中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失意苦闷。

  气吞万里,有良将之才;审时度势,有诒阙之谋,这就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生平,去体会他沙场点兵、壮心不已的英雄生涯 。

  辛弃疾是官宦子弟,父亲早丧,祖父辛赞曾被封为陇西郡开国男,具有为人称道的民族气节。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危难之际。北方的女真族已灭了北宋,长江以北包括济南在内的大片土地均先后沦陷,人民妻离子散,啼饥号寒,极受蹂躏之苦。高宗赵构昏庸无能,不求收复失地,唯求偏安江南。在这种形势下,辛弃疾从小就产生爱国主义思想,立志要恢复中原,为国雪耻。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的暴虐行径,使辛弃疾家乡山东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在金主亮签兵、征夫、摊派马匹、掠夺粮草和军需物资面前,山东人民只有起来反抗才能求生。辛弃疾在其祖父去世后回到济南,准备借助人民的反抗情绪,实现推翻女真族在中原统治的夙愿。

  22岁的辛弃疾为了抗击金兵,挺身而出,组织了一支2000人的农民队伍,在历城南面的山里埋伏。山东一带还有其他抗金队伍,其中有一支20万人的农民抗金忠义军,其领袖是自封“天平军节度使”的耿京。辛弃疾起义之后就率众投奔耿京麾下,做了一名“掌书记”,他还劝耿京归宋。这时还有一名叫义端的和尚,手下有一千余人,辛弃疾便动员义端归附耿京。不料,义端居心不良,从辛弃疾那里偷走耿京的军中印信,妄图逃往金营邀功。辛弃疾发觉后,连夜带领人马追杀了这个叛徒,因而取得了耿京的信任。不料起义军中又出了一名叫张安国的叛徒,居然杀死耿京,投奔金国,当了济州知州。辛弃疾正奉耿京之令“奉京归宋”,途中听说此事,十分恼怒,立即率领兵马连夜袭击济州,活捉了张安国,献给赵构,诛杀了这个叛徒。后来他在《鹧鸪天》这首词中写道: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后来,南宋政府宣布辛弃疾任江阴军签判。辛弃疾这位北方豪杰,在被迫解除兵权之后,就定居在江南,再也没有机会重返山东故乡。江阴以军小不设通判,由签判行使“倅贰郡政”的职权,只是地位较低,不过是一个从八品的下级僚吏而已。  

  在江阴和常州的地方志职官表中,辛弃疾是最早的一任签判。从抗金战场上退下来的爱国志士,就在这样一个偏僻小郡中,寂寞地打发着时日。

  1162年12月24日,是辛弃疾南归后遭逢的第一个春天。为这个可纪念的日子,他特写作了南归后的第一首词《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换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排解久蓄于中的情怀而作的。正因为是南归不久,对南宋最高当局的决策尚不很了解,所以词中表达了极其强烈的思归之情。要打回老家去的愿望感人至深,在南渡以来的词作中大概是前所未有的,而这首词以北方词人特有的委婉清丽的风格写出了对故国家乡的思念。

  辛弃疾江阴签判任期未满,宋廷宣布他为广德军通判。乾道改元,宋金两朝结束了四年的战争状态,走向和平。但这和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金世宗从海陵帝灭宋的立场后退,实行“南北和好”;宋孝宗的用兵愿望也不得不暂时搁置,偏安再次成为既定格局。  

  然而偏安局面,却是辛弃疾极难接受的。辛弃疾不能以自己的才智为南宋政治格局的确立出谋划策,而使国家蒙受如此羞辱,他自己在经历了一任微官之后,又被派遣到一个无所作为之地做“监州”,他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为了排解郁闷,抒写不平,他再次想到词创作。大概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了以词人名家的身份走上创作之路。

  他的一首《满江红·倦客新丰》就写于乾道元年: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休感慨,浇醽醁。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开篇以三个进言不从而身处下僚的古人的遭遇相拟,大声疾呼:“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这首词壮怀激烈,慷慨悲歌,的确为“自有苍生以来所无”,是代表稼轩词风格的典型之作。  

  辛弃疾孤身一人前往广德任职,妻子还在江阴。这年秋,他写了一首《绿头鸭》,写尽他宦游的孤寂悲凉情景:“叹飘零,离多会少堪惊……谁念临州,萧条官舍,烛摇秋扇坐中庭……欹高枕、梧桐听雨,如是天明。”  

  他又有一首《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这些词作,显示了辛弃疾歌词风格的多样化,正以新的面貌在南宋词坛上崭露头角。

  1168年(乾道四年),他被任为建康通判,协助州官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他感到自己杀敌报国之志难展,不由得苦闷地写了《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位胸怀大志、决心奔赴沙场抗金的英雄,居然无人理会,面对楚天清秋,不由无限惆怅,两行热泪滚滚而下。尽管如此,他还是冥思苦想,为南宋政权筹划抗金的主张,他先后向皇帝递交了《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具体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战备,准备向北进军。与此同时,他又在湖南组织了一支军队,号为“飞虎军”。《宋史》曾有记载:他在马殷“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又于广西“买马五百匹”,后又买马“三千匹”。但是,辛弃疾的抗金主张受到南宋当权者的猜疑,给他安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1181年,他受到罢官的处分。

  此后他在江西信州闲居长达20年之久,其间虽曾一度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之职,但为时很短,难以施展他抗金的抱负。

  辛弃疾蛰居信州期间,乡间农民成了他的朋友,山里花鸟成了他的朋友。“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鹧鸪天》);“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这些闲情逸致,难免夹带着一些忘怀世事的消极思想,但他内心深处仍然蕴藏着抗金复国的大志。

  1188年(淳熙十五年),爱国词人陈亮过访,二人促膝谈心,共商复国大计,并互相酬答,写了一些词,其中《破阵子》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先回忆自己年青时的戎马生涯,表达了保卫国土的英雄气概不减当年的心情;然而岁月不饶人,自己今天已是白发苍苍,报国之志怕难以实现了。其间流露出悲愤难抑的情绪。

  1203年(嘉泰三年)夏天,南宋政府任命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样的官职负有“京畿”的军政重任,显然表明了对辛弃疾的器重。在农村闲居8年多的辛弃疾,得以重登官途,抗战驱敌,他当然是喜出望外的。但是他感到朝廷中官吏勾心斗角,乌烟瘴气,不由愁上心来。不过,他还是尽心职守,从不懈怠。他发现州县官吏有坑害农民的现象,就择其中最严重的六种上疏朝廷,希望严厉察劾,决不宽宥。南宋朝廷虽然接受了这一建议,但腐败成风,这种现象难以根绝。

  1206年(开禧二年)3月,为了加紧北伐,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韩侂胄在未作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要匆匆出兵。对此,辛弃疾警告韩侂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如果准备不充分,将会招致南朝刘宋元嘉年间草草出兵北伐而惨败的结局。可是韩侂胄不听辛弃疾的意见,轻率出兵,结果大败。接着辛弃疾被调离镇江,改任隆兴府知府,尚未到任被人诬为贪财好色,朝廷便收回任命,改授“提举冲佑观”的空名。辛弃疾愤而辞官,回到铅山家中,重过他的隐居生活。

  1207年8月,辛弃疾一病不起。这时,南宋彻底失败已成定局。为了维持苟安局面,南宋向金提出议和要求。金提出要以韩侂胄的头作为议和条件,这激怒了韩侂胄,他又想起用辛弃疾以收拾残局,下达了任他为枢密院都承旨的诏命,并命令他迅速赴临安奏事。然而诏书尚未到达,辛弃疾已溘然长逝,时年86岁。(文字来源:《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辛弃疾研究》,图片来自百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