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产业赋能 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来源:信阳日报 责任编辑:张 艳 时间:2024-04-23

光山县优秀案例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经验做法——

以文化产业赋能 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4月9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名单,光山县优秀案例“以文化产业赋能 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赫然在列。

近年来,光山县深入探索研究乡村振兴新模式和新路径,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创新思路举措,从文化产业赋能角度切入,积极引入“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用好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引进高水平设计运营团队,先行先试推进研学旅行、非遗点亮、民宿露营、文创产品开发等重点项目,逐渐探索出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基础、以“文化产业特派员”为抓手、政府引导支持与创意培育生长相结合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益经验。

营造良好乡创生态,实现“以文活村”

信阳市指导光山县梳理并利用县域得天独厚的优势,给予“文化产业特派员”肥沃的生存“土壤”和充足的“水分”滋养,营造良好的乡创环境。市、县上下联动,有机衔接,为“文化产业特派员”团队提供全方位服务,各团队以自身擅长领域为基础,与当地村落和景区景点结对匹配,量身定制了一批特色文旅项目。洛阳卡卡红色剧本杀、数字游民、净居茶隐等一大批“文化产业特派员”项目的进入,为乡村振兴按下了“加速键”。通过持续深入合作,“文化产业特派员”团队充分发挥自身运营优势,推动文化下乡、产业进村,转化乡村优秀文化,活化村内闲置资产,建立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带来了光山乡创“新热潮”,走出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强化乡村人才建设,实现“以文汇才”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吸引众多的优势资源和人才团队源源不断向光山县集聚,培育了一批文化素养高、知识储备足的本土年轻人才。信阳市协调统筹,在全国范围内引入优秀“文化产业特派员”团队进入光山县,大力支持光山县成立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中心,从资源投入、机制建立、宣传引导等多方面为“文化产业特派员”提供服务保障。信阳市高度重视文旅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挖掘培养光山本地文旅人才,引导洛阳卡卡、杭州余粮乡创等优秀运营团队,以项目为载体,教授村民管理方法和运营技巧,带动村民思想观念更新。待合作期限届满后,所有项目交还当地,由培养的当地人才挑起大梁,改变以往“空心化”和“输血型”的状态,为乡村留下可持续运营的业态,营造文旅产业赋能乡村、促进人才振兴的良好生态。

坚持市场运营思维,实现“以文促效”

在推进“文化产业特派员”项目过程中,光山县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从供给侧进行改革。一是以运营前置倒推产品研发。信阳市和光山县经过前期共同的深入调查研究,针对武汉等主要客源群体,引入了余粮乡创、五村飨食盒、隐居乡里民宿等项目,涵盖亲子游、红色游、乡村游等多样文旅业态,打造培育出网红爆款民宿、冷酷火锅、公路咖啡等新潮体验项目,游客数量成倍增长。二是以创意思维提升产品效益。为改变景区以往无收入的局面,“文产特派员”将光山本地的农副产品进行包装升级,开发了“有盐在先”“陈的心肝”“好运香菇”等多款特色文创产品,并在景区上架售卖,每月销售额达5万元,彻底打破了以往“重建设、轻运营”的不利局面,形成了“业态培育焕新、文化破圈融景”的发展格局。三是以热点打造强化景区运营。推动钟鼓楼亲子乐园景区与北京童乡、河南创意游团队合作,策划灯海盛宴、文艺演出等活动,景区品牌热度大幅提升,引领全县旅游市场爆火。仅去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全县接待游客5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1亿元。

创意赋能产业提质,实现“以文兴产”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文化产业特派员”锚定市场需求,通过释放产业动力、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区域品牌、营造场景空间等方式,推动文化变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在传统产业升级上,引进李文爽团队、煋播公司窦敏团队、北京金顶金公司等企业,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打造羽绒中高端品牌和茶油区域公用品牌“组合拳”,助推光山羽绒、光山茶油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在红色文化传承上,引入洛阳卡卡文化传媒公司,打造“花山寨红色故事馆”,创新引导年轻人以最前沿、最新潮的方式,开展红色研学,传承红色基因。三是在儿童艺术培育上,与国家儿童艺术剧院合作,举办“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活动,“文产特派员”积极参与活动策划和项目运营,为光山引入资源、导入流量。据统计,活动共吸引了300余位儿艺专家、45家头部儿童品牌参与,被新华网、《人民日报》等6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1.2亿,21.63万人现场参与,实现各项收入1.86亿元。